防爆电气产品是指在结构和性能上采取一定的技术措施,在规定条件下不会引起周围爆炸性环境点燃的电气设备。根据近几年防爆电气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和部分省市监督抽查的结果情况,隔爆型电气产品的不合格率较高,主要是隔爆型灯具和隔爆型可燃气探测器。
隔爆型(d)是常见的一种防爆型式,隔爆型电气设备主要依靠隔爆外壳的强度和隔爆间隙阻止内部爆炸向外部周围爆炸性混合物传播,从而实现隔爆的功能。
■隔爆型产品质量监督抽查不合格项目及原因分析
隔爆型灯具和隔爆型可燃气探测器质量监督抽查主要不合格项目是隔爆结合面、粘接结合面和内部点燃的不传爆试验。
➤ 隔爆接合面
隔爆接合面不合格主要是产品接合面宽度没有满足GB/T 3836.2-2021标准要求的下限值、接合面最大间隙超过标准规定的上限值。隔爆接合面是保证产品隔爆性能的重要参数,如果低于标准要求,会导致隔爆性能失效,即爆炸火焰由产品内部传播到产品外部,从而失去保护作用。
➤ 粘接结合面
隔爆型可燃气体探测器和隔爆型灯具通常具有玻璃透明件,其玻璃透明件与隔爆外壳之间只是被压紧件压紧,未形成符合标准要求的密封接合面结构。这样的结构直接造成隔爆型防爆电气产品的防爆性能失效。根据GB/T 3836.2-2021要求,隔爆外壳的玻璃透明件等可直接粘合在外壳壁上,与其构成不可分的组件,或粘接到金属框架内,使组件能成为一个整体更换而不影响粘合。
内部点燃的不传爆试验是对隔爆型产品阻止内部火焰向外部传播性能的试验验证。如果产品不传爆试验不通过,则表明产品阻止内部火焰传爆的保护作用失效,进而引起外部环境爆炸性混合物的爆炸。对于隔爆型气体探测器而言,最容易出现内部点燃的不传爆试验失效的部位是呼吸装置透气元件。
综合来看,以上隔爆型产品不合格的主要原因包括:一是企业缺少工艺文件或工艺文件不完善,产品隔爆接合面参数设计不满足标准要求;二是隔爆接合面加工工艺要求较高,企业生产环节的质量控制把关不严;三是部分外购的隔爆元件不满足标准要求,企业未按照要求开展关键元器件质量控制
■隔爆型产品质量提升改进建议
➤ 针对产品质量监督抽查中反映出的质量问题及相关情况,建议市场监管部门加大相关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的力度和针对性,可重点关注隔爆型灯具、隔爆型可燃气体探测器。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的环节可从制造环节覆盖到线下流通环节和线上电商环节。
➤ 生产企业应严格按照相应标准要求建立隔爆型灯具和隔爆型可燃气体探测器完整规范的产品设计图纸和生产工艺文件;针对隔爆结合面、粘接结合面等不合格项目完善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管控措施、提升产品生产工艺的一致性。
➤ 生产企业应重视关键元器件的管控,外部采购质控体系应覆盖与隔爆性能相关的呼吸装置和排液装置、粘接剂、透明件等元器件,确保产品总体防爆性能的质量要求。
➤ 生产企业建立完善的产品质量追溯体系,记录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原材料采购、生产工艺、质量检测等信息,以便在出现质量问题时能够快速追溯到源头,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整改措施。
■ 产品购置和使用指引
查证书、核资料— —
用户选购防爆电气产品时,如购买的产品在防爆电气CCC强制性目录内,则需要核查供应商的CCC证书和使用说明书等相关文件;如购买的产品不在CCC强制性目录内,则需要企业出具防爆合格证和使用说明书等相关的技术资料,保证所购买防爆电气产品的合规性。
验产品、查外观— —
使用企业对于购买的防爆电气产品,需进行验货查验其有效性和一致性,必要时可邀请第三方机构进行专业确认。验收确认主要包括,一是核查产品证书的有效性和产品的适用性,核对产品铭牌信息和证书的一致性;二是依据CCC证书或防爆合格证检验依据标准对产品的外观特征判断是否满足防爆要求,检查设备的附件配件是否齐全;三是根据产品安装使用场所爆炸性混合物的类别、级别、温度组别,确认所购买防爆电气产品的类别、级别、温度组别、设备保护级别或IP防护等级符合场所要求。
重安装、保安全— —
用户确认了采购防爆电气产品的合规性和一致性后,还应重视产品安装过程的正确性和专业性。非专业的安装和维护,往往会导致原本防爆的产品防爆性能失效。因此,用户在防爆电气产品安装环节应选择具备防爆电气专业技能的服务商,按照产品认证证书和使用说明书的提示正确选配安装附件,确保安装后能产品符合整体防爆性能的要求。